首页
查找

合肥市包河区打造“温度+精度”幸福民生工程

2018-11-23 13:45:13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包河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被纳入安徽省级民生工程范畴。为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该区在全省首开先河,专门设立了社区发展公益金,重点资助养老服务、专业服务、志愿服务等养老服务项目,累计资助养老服务项目52个。在具体实践中,通过积极培育探索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体系建设,大力培育专业运营主体,努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扶持专业化公益组织,打造一批品牌化公益项目,发挥公益创投在统筹养老资源、协调关系、需求调查、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作用,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温度+精度的幸福民生工程。

筑巢引凤。建造全省首家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包河区社会组织创新园,由包河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负责运营,引进了上海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技术支持,优化为老服务创客空间、养老公益硅谷、养老示范园地等空间布局,凸显养老公益组织孵化培育、养老社会资源链接、为老公益项目开发等功能。同时,以区级社会组织创新园为核心,分别在常青街道、芜湖路街道、包公街道、万年埠街道、滨湖世纪社区、方兴社区建立孵化基地,园区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1+N”社会组织空间布局。通过承接全区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座谈会,运用培育草根、引导转型、拓展服务等方式,广泛吸引外来专业组织和本土社会组织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丰富服务内容,提高养老服务内生力。其中:区级园区重点资助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社区营造、专业服务、志愿服务五大类养老服务项目,街镇园区重点培育社区为老草根组织和有望具有承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能力的社会组织。截至目前,先后入园和孵化出壳各类为老服务社会组织53个,收到了良好成效。

聚才引智。大力培育专业运营主体,以街镇(大社区)为单位,将辖区内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打包交由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运营管理。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专业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近两年,包河区培育或引进了静安、佰家伴、金玫瑰、众城夕彩等养老服务组织运营管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高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化运营率。探索以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形式,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选址建设了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具有行业管理、资源统筹、成果展示、服务主体孵化、人员培训等一站式养老综合服务功能。在滨湖欣园、滨湖和园等城市社区建设嵌入式养老机构4个,实现养老不离家的愿望。在友谊社区、滨湖顺园社区、万慈社区和万寿、振亚养老机构试点推进智慧养老。启动实施80户特困老人家庭智能化服务工程。协助区卫计局、区残联加快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努力建成拥有500张床位,集康、养、护、医为一体的智慧养老品牌机构。

见世生苗。以安徽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出台关于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契机,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合肥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工作,筛选和整合社工、养老服务从业者和社区助老员资源,向专业社会机构购买社工岗位47个,向养老服务组织购买服务岗位72个。一方面,积极发展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吸纳养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开展养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海星计划,开展养老服务领域社会工作知识培训、老年社会工作培训、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等,累计组织培训128场,培训人数近1万人次,持证社工达731人,其中助理社工师489人、中级社工师242人。加大教育基地和实训基地双基地建设,定期开展养老社会工作政策法规、职业伦理、专业理论技能培训。加大财政投入,壮大为老服务社会工作队伍,吸引优秀社工人才。

破茧成蝶。组织开展全区老年人需求调查,精准对接老年群体个性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开发设计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公益创投项目,打造一批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公益项目。在包公街道开展乐巢计划——长者安全友好家园项目,通过对高龄、空巢、独居等特殊需要的老人,开展安全倡导、睦邻活动、社工关怀等服务活动300多场次,孵化了社区老年人信息安全小组、长者居家意识提升小组、防摔防跌小组等11支为老服务组织(团体)队伍,招募社区志愿服务者80余人,服务近2000人次,提高了安全意识,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培育积极老龄观。在烟墩街道惠园社区开展银龄拍档·乐享夕阳”——社区老年人互助项目,搭建低龄老人对高龄老人的互助、邻里互助、志愿互助活动支持系统,孵化了社区零距离宣讲团、银龄互助志愿服务队、爱心帮帮团、老来乐秧歌队4支队伍。累计开展社区宣讲、邻里互助、志愿帮扶等各类活动300多场次,服务4000余人次,实现了辖区内老年人自助互助。通过开展多样化养老服务项目,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加快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建设步伐,实现了养老服务的精彩蝶变。

更多合肥地区精彩养老资讯,欢迎关注合肥养老天地网http://hf.yanglaotiandi.com/

来源于《中国社会报》


咨询电话:400-077-1879

上一篇:江苏南京市建邺区推广“音乐介入养老照顾”

下一篇:《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8)》蓝皮书发布